伟人像章(3)
(1986年末,千里冰封的冬季,我的爸爸、妈妈经团部和师部领导批准同意,从此结束20多年从事西北边疆兵团战士生涯,返回内陆祖籍河南老家,前往平顶山市区工作。我和弟弟随从前往。)
(1986年末,千里冰封的冬季,我的爸爸、妈妈经团部和师部领导批准同意,从此结束20多年从事西北边疆兵团战士生涯,返回内陆祖籍河南老家,前往平顶山市区工作。我和弟弟随从前往。)
1949年12月9日夜,昆明的寒风裹着细雨。刚刚吃过晚饭的徐远举被好朋友沈醉留在客厅谈天,谁也看不出沈醉已与卢汉达成起义协议。几个小时后,军警破门而入,“徐处长,请跟我们走一趟。”徐远举愣住,嘟囔一句:“又是哪位同僚开玩笑?”没人回答,他被推上吉普车,至此走完
1970年的初冬,天总是阴沉沉的,像是随时会落下什么。但对于城关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孩子们来说,每周一升旗,以及每周五下午的唱歌课,是他们童年记忆里,少有的、带着特定色彩的印记。那一年,政治的阳光似乎格外明亮,也格外刺眼,几乎渗透进了每一节普通的课堂,包括这节学唱
当 2025 年的热搜被 “九月九” 相关话题霸屏时,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:00 后们在朋友圈晒出爷爷珍藏的《毛主席语录》,配上 “经典永流传” 的表情包;B 站上 “如果毛主席刷短视频” 的脑洞二创播放量破百万;就连考研党都在转发 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 的
漫长的等待中,脑子里回忆起1966年十月一日,我作为军事院校方队的一员,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情景。
九月的晨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,洒在青石板上,斑驳如碎金。七十三岁的李大爷早早起了床,从那只褪了色的樟木箱底,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红底金边的像章。像章上青年毛泽东的面容已然有些模糊,边缘的金漆也剥落了几处,可李大爷用粗粝的拇指一遍遍摩挲着,眼神遥远而温柔。
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有二件事情记忆犹新,想把它记录下来。一个是我参加过学习《毛主席著作》积极分子会议。1971年的冬天,乡里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,组织工农商学兵的代表,集中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,学校推荐我和雷三玲参加,小小年纪,站在台上背诵几篇毛主席语
现在的我们总是莫名的焦虑,那么一起来看看毛主席是如何用实践的智慧来积极心态,面对挑战与困难的。
一本毛主席亲笔签名的英文版红宝书,今年在海外拍出25万美元(约180万人民币)。
我写作《往事》的目的是想通过我的文字记录,写下我幸福的童年,欢乐的少年,青年时代的不公遭遇,和随着父亲的平反,我结婚生子,又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,记录以后的艰辛求学,工作经历,下岗失业,为谋生活而到处奔波等……,来展现我一生的基本面貌。《往事》不但记录了我一生
《毛主席语录》,这本曾经伴随中国无数家庭的“红宝书”,在1979年却突然宣布停止发行。这个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背后,究竟反映了什么?为何曾代表革命与理想的语录,最终走到了“终点”?
那是一九七六年初春,寒气还未完全退去,北风依旧刮得人脸生疼。我退伍的第三天,穿着那件军绿色的棉袄,在县城汽车站等着回北京的长途汽车。
线下,毛主席纪念堂前永远排着长队,韶山、井冈山、延安等红色旅游地游客络绎不绝;线上,央视推出《毛泽东诗词》《长征》等纪录片,自媒体大V们纷纷解读毛主席的战略思想、诗词书法,甚至商业大佬、00后年轻人、外国政要都在研究他的语录。
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,建立新中国,终结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,让一个饱受欺凌的民族重新站立于世界东方。
张家和我家一墙之隔,他家的新鲜玩意儿多,是老院里第一个买电子管收音机的。我常跑过去找张叔的儿子光华玩,名义上是玩,其实为了“蹭听”,主要听广播剧。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一那年,一天夜里,我隔着秫秸墙听舒绣文、蓝天野、英若诚演播的赫尔岑的小说《喜鹊贼》,正听得入迷,突
阅读此文之前,请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,感谢您的支持,这厢有礼了~
半个多世纪前的结婚证、一枚珍贵的旧徽章、泛黄的老车票、“电匣子”收音机、斑驳的粮票、老式缝纫机……这些颇具年代感的物品,见证并记录着一个时代。大到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,小到家庭生活、个人命运,反映翻天覆地的变化,也有治愈心灵的暖心故事。
那天早上,长青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扛着一张书桌和一条长凳,送我们去学校报名。书桌是长青家的,长凳是我家的,书桌有点高大上,长凳很一般。